从古代历史看经济制度

中国封建社会

胡适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(1926)指出殷商西周为封建时代,秦汉以下为专制一尊主义时代;瞿同祖《中国封建社会》(1936)在研究了封建社会的土地、宗法、阶级和政治制度之后,认为周武王在全国建立了系统的封建组织,而秦统一天下后,结束了封建社会。

秦朝以后的专制体制

在秦统一中国之际,基本完成了从周代封建制向皇权专制制度的过度,汉武帝“废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,标志着这个专制体系的臻于完善。从秦到清延绵两千年,开启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专制时代,为这个时代揭幕的就是商鞅变法。

千年延续的超稳现象

金观涛、刘青松《兴盛与危机》(1980)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解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现象。从秦到清一直不断循环,在原有水平上重复,几乎没有什么制度上的突破,这种超稳定结构主要得益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的维系,政治、经济和观念三个系统紧密耦合,保障了统一皇权制度的百年延续。每次王朝覆灭,前朝制度基因几乎原封不动地遗传给新政权,鲜有制度创新。

从近代历史看经济制度

改革开放前30年(1949-1978)

俄国在1917年革命之后建立了全新的制度体系,主要以斯大林主义、苏共一党专政、中央计划经济三系统维系经济运转。中国1978年以前就是模仿前苏联模式,但三个系统不兼容的问题,致使低效(计划经济)、僵化(官僚体制)、窒息(创新能力)日趋突出。

改革开放后20年(1978-1998)

从1978年到1990年末中国经济制度靠近经典的亚当-斯密增长模式,政策方向是国退民进,表现在解散人们公社、民营企业合法化、资源自由流动、承认私人产权、企业自主经营等,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家和劳动者的激励机制。

改革开放后后20年(1998-2018)

1990年末至今,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凯恩斯模式,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而执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,2009年的“四万亿1.0”,2012年“四万亿2.0”,以后政府运用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干预成为常态,政府成为经济的拯救者。

任何拯救都是有代价的

失去体制的改革动力

2000年经济过剩,2001年加入WTO,减缓了过剩问题,2008年金融危机,强势大政府兴起,动用财政和货币政策,调节经济运行,国进民退,没有从根本上铲除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,确保资源占有和市场进入的平等,以及在制定游戏规则和政策方面的平等参与权和发言权。

过剩产能不能出清

过剩的标志是没有自我循环、独立运营的能力,离开政府的补贴和不断的外部融资就活不下去。在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,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不再是资金,而是投资机会的缺乏,投资始终低迷不会反弹,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。当投资的边际收益趋于零时,再拉动投资也无法提高人均产出了,经济于是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

缺乏私人自由与权力的保护

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,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的效率,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创新。私有产权制度和竞争性市场是两个前提,没有这两个前提,就会窒息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发动机(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)。没有个人权利的民族,经历动荡,最终回到个人权利上。

萧条会最终来临

对于衰退的经济,当代人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,他们的父辈以借债的方式透支了他们原本可享受的繁荣,萧条是对透支的偿还,企业将长期面对一个低增长的宏观环境,同时要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。